嘉宾介绍:刘德寰,男,1966年出生,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市场研究协会会长,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领域为市场与媒介分析、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等。主要著作有《年龄论》、《现代市场研究》(主编)、《市场研究与应用》(主编)、《市场调查教程》(合著)、《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合著)、《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合著)和《希望工程调查》(合著)等。


记 者:刘教授您好,欢迎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请您讲一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何在?

刘德寰:中国互联网从2010年开始迈入了移动时代。自从移动通信工具和互联网开始交接,人的行为就发生了巨大改变,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简单。生活变化随之带来了产业的变化。没有生活变化,所有所谓的革命都是谎言。

在互联网融入生活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看到其中的负面因素,风险会很高。所以,一定要从全局的角度看待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无论是像微博、微信这样的互联网产品,还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正常。在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带来的东西太多了,比如网购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实体店的倒闭潮,这是一定的,这些实际是一种前瞻性的探测。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互联网里有一些浮躁的东西,比如信息过量,虚假信息过多,真实的信息需要辨别。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需要所有的网民共同维护干净的网络环境。但是,净化网络环境并不是指有人在网上发表了不正确的言论。言论的开放和自由恰恰是互联网信息重新整合和聚合的特点,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所以,要开放心态融入互联网,不断学习,互相学习,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机遇,也是社会发展的机遇。

记 者:您对新闻学术理论网站有哪些建议?

刘德寰:新闻网站、学术网站,尤其是像社科网这样的学术网站,最核心的是要说老百姓能够听懂的话,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学者关注一些冷门话题。现在学术圈日益浮躁,有的学者几天就能写出一篇论文,一年写了几本书,这样的研究真的能有学术含量吗?

我们从2009年开始做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研究投入了将近200万元。我们希望研究能够真正地跟产业结合,跟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密切联系,今年我们提出的IBOS的生命周期大幅缩短、游牧部落化倾向的增加、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切割等等,所有这些判断都是由几十个人的团队,花费4年时间,长期跟踪、不断研究得出的成果。研究成果一直没有对外公布,直到今年我们才把研究成果拿出来,因为我觉得成果是需要积累的。

学术研究一定要有时代的引领性,而且一定坐够冷板凳,要踏踏实地做学问。我觉得中国学术最大的风险就是过于急功近利,中国现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缺乏的就是踏踏实实做研究的态度和精神。我父亲是搞历史研究的,他退休之后花了22年时间,手写了80万字的书,这才应该是学术研究的态度,学界真正需要的就是“冷板凳”。我自己唯一引以为豪是写过一本书《年龄论》,研究年龄变量在数据分析中到底有哪些方式和方法。为了写这一本书,我花了11年,其中五年我一篇文章、一本书都没写。好在我所就职的北京大学还是比较宽容的,要是在其他的单位我早就被开除了。

记 者:谢谢!